粱子湖

招商网

粱子湖招商网  >  粱子湖招商动态  >  高唐民间故事集锦

高唐民间故事集锦

| 招商动态 |2016-11-13

高唐县城现状

古槐知恩

高唐东门外有一棵古槐,古槐胸围九尺三寸,身高14米有余,遮荫近60平方米。每年从立冬到第二年的清明之间,每到深夜万籁俱寂之时,在此树下或在附近人家的住房内,静下心来,总能听到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还可呜呜咽咽、忽高忽低、或促或缓的成群联片的众多成人的低声哭泣,声高时可辨出捶胸顿足之状,声隐时可随之有抽噎屈闷之感。至今已哭泣了七百二十多年了。任何无耳者只要在上述之时之地,均能听到这悲戚的声息从古槐上下传出。这并非梦幻,亦非错觉。

古槐为何这样长期悲鸣?这要追溯到七百二十多年前发生在高唐驿站的一段往事。

高唐地处南来北往交通要冲,驿站设在北关街的东侧。来往信使、钦差、官员在此换马或暂住。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北风劲吹,落叶满街。官道上有队员军号衣的骑兵拖着一股黄尘由南疾驰而至,停在驿站门前。其对前后的号衣官兵,将队中间那位须髯长蓄但不蓬头垢面、头发花白却不露衰相、面容憔悴仍气宇轩昂,身着宋朝官袍、年约四十余岁的男子扶下马鞍。从双方的态度可见:是长途押解。虽不戴刑具,囚犯是文天祥,在南宋官拜丞相加少保,后封信国公。率宋军与元兵战于潮阳,溃败后被元所俘。他写有著名的《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警句便出自于此。风尘中的这队官兵边是押解文天祥北上赴京的元军人马。他们早晨由东阿县出发,至高唐时已是黄昏,欲在驿站住宿。

文天祥下得马来,活动一下手脚只见高唐驿站小门小户,乃是借一家临街客店改建而成。门前路边一字排开植有六棵国槐,北边的五棵因车碰马啃枝干早成鹿角,已是生气无有的拴马桩了。南边一棵最小,身如锄柄,高不过丈,叶已落光,不知何故已被连根拔起,歪在一旁,命在旦夕。

文天祥进入驿站之后,一刻未停,路尘未掸,不顾身劳身疲,趁钦差去吃饭之机,从驿站借的撅锨,在差人的跟随下来到街上,小心的将这棵国槐重新栽好,并以碎砖围起护栏,浇上井水后才回驿站吃晚饭。自命难保的文天祥,尽自己所能保护了一棵小树的生命。

夜过子时,文天祥仍端坐在烛焰跳动的桌旁,注视着自己忽长忽短、摇晃不定的身影,思绪万千:大好的河山……坎坷的人生……为宋朝的败灭而愁,为失去报国的机会而忧,为国为民决心赴难……低吟几句后便索纸提笔一会而就,写成了《夜宿高唐州》诗。诗云:

早发东阿县,

暮宿高唐州。

哲人达机微,

志士怀隐忧。

山河已历历,

天地空悠悠。

孤馆一夜宿,

北风吹白头。

天明起程,继续北上。祥兴二年底,到达北京。元世祖或逼或劝,或刑或诱,历时三年,文天祥始终未屈,坚不降元。于元世祖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深秋就义。

文天祥一腔爱国鲜血化为碧水永照千秋。他在高唐扶植的那棵国槐便成了高唐人寄托对其思念的载体。天旱时有人浇水,春秋季有人施肥,再无人以其拴马,更无人采叶折枝,在格外的照顾中根深叶茂地长了起来。每年的春节、清明更有不少人特意前来守着这棵树站一会儿。

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流逝,槐树逐渐长大了,但人们对文天祥的思念却没因时空渐远而冷漠。专注的思念插上想象的翅膀,与变化的环境多次印证的结果往往出现奇迹:“古槐哭泣了”,“古槐永记救命之恩。为文天祥被害而屈、而悲、真能听到哭声。“

原来,槐树东临两丈多深的排水沟头。此沟呈喇叭状向东扩展开来与天齐庙湾成为一体,向西逐渐缩小进入槐树下一个高宽各两米有余的砖砌拱形涵洞。涵洞在地下穿过北关大街直连东城门外北侧的护城河。这特殊的地形遇有东或北的风向时,空气由无遮拦的天齐庙湾水面吹向涵洞,气流由广路进入窄口,在涵洞口便发出响声,再加上洞内会声,便成嗡嗡哄哄的声响;遇有南、西风向时气流由护城河入涵洞,同样产生低闷的回声。这便是来自古槐树下的哭泣。此声常年存在,只因太低太弱不会轻易听到,只有与来自古槐树上的声音和二为一时才会听到。

立冬之后,正是槐叶落光时,秋风吹过无叶的但是密集、多弯、硬抖的枝条时,便会发出比柳哨低沉、比松涛婉转的“呜呜呼呼”的低韵,这便是来自槐书之上的悲鸣。与树下涵洞之声组成超低音合奏,便出现了万众齐咽之效果。

清明之后,槐叶茂盛,有风掠过,叶子翻滚碰撞,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此声盖住了涵洞中发出的声音,所以清明槐树有叶之时,是不能听到“呜咽”之声的;天亮之后直至晚上,人和动物频繁,器物相撞、鸡鸣狗叫、车磙马嘶、人际应答……声响鼎沸,压过了古槐上下发出的所有声音,所以白天是听不到古槐悲鸣的。

这便是人们传说的“风尘未掸救幼树、古槐有灵悼恩人”的故事。

状元跪读

【注】阎咏,字子秀,号复轩。高唐县城西阎寺村人。其先人六世曾登科。至父辈时,家道败落,生活困苦,衣食无着,常以野菜稀粥代餐。某年春节时,不但无肉无面,粗粮野菜也已断炊,一家人饮清水,蘸白盐充饥。所以后来,阎咏回忆此情时说:竹箸蘸白盐,清水迎新年。在众乡亲的支持下,阎咏刻苦学习,终于成才。于金朝承安年间(1196年-1200年),词赋科进士第一,被点为状元。留翰林院任职十年,应奉翰林文学,有“气节豪迈,文字一流”之誉。终河南治中,有《复轩集》著作问世。

阎咏家境十分困难,怎能读书?穷有穷办法,聪颖有志的少年阎咏,不向困难低头,每天悄悄挨到学屋(教室)外,窗台下偷听课。站着怕头顶露出窗台,被老师看见;蹲着,听不清老师的低声说话,只好跪在窗外挺直上身,侧耳听讲。回家后便以柴棒代笔,大地为纸,画个不停。这倍加小心偷听课的日子没过多久,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揪着耳朵将他拉近学屋。得知阎咏不避烈日,不怕风雪一课不落地偷听了两年之久后,老师让其参加全班统一考试。结果阎咏以全知全会的优异成绩,名列前茅。老师被感动了,主动免费接纳阎咏为弟子。

阎咏的聪明好学,才干出众,引起众乡亲关注。临村辛兴店有位名叫万二的,以卖包子为生的小本经营者,以每日三餐供其吃包子,支持阎咏求学。阎咏去寺庙学屋的路上有一条水不大常年流的小河,要踏几块垫在水中的砖石才能越过,阎咏年幼腿短步小,非常困难。就在阎勇每次上、下学欲过小河时,便有一位村中老太将其抱起送过接回,春夏秋冬每年如此,从未缺如。

阎咏在众乡亲的支持下,加倍刻苦攻读,终于成才。于金朝承安年间(1196-1200年),中了状元。

甘罗的故事

战国时甘罗迁居高唐多年,今有甘罗村、甘罗墓、甘罗庙遗址。

据《史记·甘罗列传》记载: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

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甘罗智辩救祖父

甘罗的祖父甘茂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才子。他满腹经纶,又能言善辩,很得秦始皇的器重,不久便让他做了秦国的丞相。

这一天,甘茂下朝回到家中,忽然茶不饮,饭不吃,只是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起来。一家人都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儿,都十分着急。

这时,正在书房里读书的甘罗,看到祖父如此心事重重,一不敢逗乐,二不敢撒娇,便轻轻地走到祖父面前,细声细语地问道:“爷爷,到底出了什么忧心之事,你能对孙儿说说吗?”甘茂被孙儿一问,转身望着被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甘罗,心中止不住一阵酸楚,便道出了一腔的愁烦。

原来甘茂自从做了秦国的丞相,虽然他治国有方,深的秦王的信赖,可也同时受到了不少同僚的嫉妒。他们既嫉妒他出众的才能,更嫉妒他显赫的地位,因而常常在秦始皇面前说他的坏话。秦始皇开始无动于衷,可时间一长,谗言一多,也就慢慢地相信了,从此对老甘茂也就疏远了。

不久,秦始皇身患疾病,那些想把甘茂尽快除掉的人,便认为机会来了。他们挖空心思想出了一条妙计,便向秦始皇奏道:“大王之病,在三天之内,非一大公鸡下的双黄蛋不治,而此蛋只有才智超群的甘茂能获。故请大王快快降旨,让甘茂限期献来。”因病致昏的秦始皇,不知这是有意陷害,便听信了谗言,降旨于甘茂,并限期三日呈献宫中。谁都知道,哪有公鸡下蛋之事,可如若三日不交此蛋,那就有违旨杀头之罪,这甘茂怎能不为此焦愁万分呢?

甘罗听了祖父的叙述,心里也十分气恼。心想:如此荒唐之事,怎能出于大王之口?他眼珠儿转了几转,心灵一闪,妙计便有了。心想:要解救祖父危难,何不以荒唐对荒唐呢?他马上笑着说道:“爷爷,你不必为此事焦愁了,到了期限,我到大王那里给你交旨就是了。”

甘茂看了看甘罗那天真的样儿,摇了摇头,苦笑着说:“孙儿,爷爷怎好让你替我去死!”

甘罗说道:“怎么是去死呢?我是要大王撤回那荒唐的旨意。”

甘茂又摇头说道:“你小小年纪焉有如此本领。”

甘罗见祖父直是摇头,便凑到祖父耳旁,把相好的对策叙说了一遍。甘茂一听,愁容顿解,高兴地一把把甘罗抱在了怀中。

这一天,限期到了。小甘罗一早就起了床。他辞别了祖父,便自己上了金殿。秦始皇正等着甘茂为他送来公鸡下的双黄蛋,只听殿下有人高呼:“甘茂的孙儿甘罗叩见大王。”秦始皇一看甘茂没来,却来了甘茂的孙儿,只气得怒发冲冠。他怒目圆睁,问道:“甘茂哪里去了,为何派你前来?”

甘罗答道:“回大王,我祖父正在家中生孩子,故不能前来拜见,望大王恕罪。”

秦始皇闻听,拍案说道:“真乃满口胡言,你祖父本系男子,怎么会生孩子?”

甘罗答道:“大王息怒。如若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岂能下蛋?”

“嗯,这……”秦始皇被甘罗问得一下说不出话来。

秦始皇沉思良久,自知理亏,便当众撤回了原旨。他见甘罗这小小的年纪,就这么机智善辩,实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久,就拜甘罗为上卿。

话说天齐庙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州民王宗(字德瑞),曾远赴泰山之顶,祈求生子,平素并恤贫济难,维修庙宇,常做积德之善事。正德六年七月,高唐县城遭兵难,王宗夫妇幸免受害,人们便认为这是行善之结果。第二年王宗认为远冒风霜去泰山祈祷,不如立庙于当地,以便朝暮供俸。于是出资在城东北里许处选高平土地数亩,兴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明皇封禅泰山,加号天齐,故也将东岳庙称天齐庙)赞助者纷至沓来,不长时间即告成功。这便是后来人称谓的天齐庙。所建庙宇,壮观宏大,大门用精坚木石建成,并施以彩绘;二门三间,列莺虎神诋之位;中央为正殿三楹,供俸泰山之神;左右建廊庑各五间,绘塑善恶报应之事节。建庙五年之后,突遇大水,城外村舍漂没,千余人到天齐庙避灾,均未遭难。众人感到这是神功感召。于是再次扩建庙舍。时至清朝,先后于乾隆八年(1734年)和道光十一年(1813年)两次重修。到民国年间,神倒庙塌,仅余遗址和庙后的天齐庙湾了。

2002年,县政府招商引资,由烟台天马产业公司,在原天齐庙遗址上向四外拓展,占地201亩,建成集商贸、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天齐庙商城,为高唐县城增加了一个亮点。

大觉寺的故事

高唐史之春秋,西汉置县,地处南北通衢,东西要道。自齐始,为西鄙之重镇,史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秦王李世民为成就霸业,征伐四方,挥师东进,亲率三军,力克高唐。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监造高唐州城大觉寺及舍利塔,彰显千秋功业。

2004年开始复建,一期围墙(含大门)投资为40多万,二期方丈院为300多万。三期由寺庙住持化缘续建。

大觉寺,就是现在所称的大寺,什么时候由大觉寺改称大寺,现已无处查考,大概是年代久远而约定俗成的。

大寺地处县城偏东南,曾为寺庙之地,传为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监造。在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早年,高唐县城内有一个大觉寺塔,在清朝道光年间倾塌,相传此塔与梁村兴国寺塔为姊妹塔,不知何时,有姑嫂二仙云游来高唐,见大觉、兴国二寺不凡,只是缺少镇寺之塔,二人决意为两寺建塔,嫂子负责修建大觉寺塔,妹妹负责修建兴国寺塔,因妹妹年轻手快,一夜间此塔便修完,鸡鸣时,大觉寺塔还缺塔顶没有完工……。据清朝康熙志所载:大觉寺在高唐州州治的东南,唐朝时创立,宋朝元站年间修建,以后,明朝的洪武和成化年间又对大觉寺相继进行了扩建。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北巡时,就曾驻在大觉寺中,宋仁宗登基前尚在东宫时,也曾驾临大觉寺,并在此赏赐了僧人和道士。以上记载,曾刻碑留念,以示后人。大觉寺塔十三级,高为三十六丈,周长二十五丈四尺。宋朝元丰五年时修了八级,宋朝元站二年又重新进行修建,落成为十三级。明朝嘉靖十七年,有一个举人梁公肃曾在塔的顶部加了一个铁制的宝瓶。清朝道光九年,由于地震,塔体开始倾斜,到了道光二十年大觉寺塔便倾塌了。另据明朝宣德九年〈1434年)的碑文记载:在高唐州东北方向有一风水宝地,周长五百余丈。唐朝时期有一个僧人在此地建造了大觉寺,以崇奉佛教。又在寺院的东北方向建了舍利宝塔。宋朝元桔六年,有一个叫广峭的和尚,曾对宝塔进行了重新修建。此后,由于战乱寺庙被毁坏,只存宝塔。明朝洪武年间,又修建了一个佛殿。

明朝永乐年间,大觉寺住持僧正员禧润,在寺院前盖了三间草房,凡是南北过往行人,或者州中有疾病的,都留宿于草堂中,并准备下饮食草药,接济贫困,救护病者,到了夏季,又备下西瓜等,让过往行人解渴。此等善举日复一日,历数十年而无厌怠。

在大寺偏东南有一北去的砖砌拱形大洞,洞之大能容人,据说直通梁村兴国寺塔。在大寺周围有许多眼井,但井水苦涩无法饮用,这就印证了有塔必有井的说法。在大寺的偏东南有石刻的龟驮碑,到五十年代尚保存,后因修建花纱布公司和修筑公路,砖砌的大洞被填埋了,龟驮碑也被砸烂后卖了石子。据县志记载:《大觉寺碑》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立,现被埋在大寺广场南部百货公司大门外东十多米处。

汤朝时期,政释合一。各地盛行建寺庙之风,大觉寺在当时创立,正迎合了这一历史态势。后经几个朝代的相继修建,尤其是舍利宝塔的矗立和皇帝的几次巡幸,更加速其寺院逐渐宏大,香火鼎盛。后寺庙虽经战乱被毁坏了,佛教也日渐衰退,香火渐灭,但代之而起的庙会却逐日兴旺起来。清朝道光年间,高唐知州徐宗干在大觉寺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市场——唐寺棉市。并在《唐寺棉市》诗中称颂道:

皓皓齐纨价益增,鹧鸪飞罢满秋塍。

一肩黄雪输里市,万朵银花拥佛灯。

巷口车声金勒马,塔前人马白头僧。

当年甘碧今何在,耕织原来最上乘。

其景其情,跃然纸上。在他编辑的《高唐州志、》卷首中,有一《唐寺棉市》图就很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大觉寺的繁华场景:高搭的席棚,矗立的宝塔,集市上人来熙往,摩肩接踵,似银的棉花车载人担,昔日香火鼎盛的大觉寺仅占一隅,庄重的寺门被棉花摊挤占的只剩下一个门洞,显然佛教已被冷落,代之而起的则是市场的繁荣和活跃。据说当时的唐寺棉市为高(唐)、恩(城)、夏(津)、武(城)棉花交流中心。每集日的棉花贸易达数十万斤。以至于唐寺棉市成为高唐八景之一。

姑嫂塔

梁村原名叫九曲寨,因寨墙九曲而得名。后因军队在此屯粮,称“粮村”,因同音改写成“梁村”,村东侧有兴国寺,寺南首有浮图十三级,俗称梁村古塔,塔北十米处有古槐,人称唐塔宋槐。

梁村塔,青砖白灰砌体,高十三级,上设葫芦压顶,计37.5米。平面为八角形,单边长2.85米。第一层重檐斗拱,北有塔门。二层以上均有东、南、西、北四门,逐层收分。

据说,粱村塔与城内大觉寺塔是同年施工、头年落成、一人监工的姊妹塔。

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魏迟敬德在其麾下任右府参军,屡立大功。助李世民登基之后,尉迟敬德被无端怀疑谋反。他当朝脱下管服摔在地上,指其遍体伤疤,证其耿耿忠心。其后,李世民以公主相许,尉迟敬德以“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据之。从此,自为识破红尘,不在一心政事,而专事佛事,游览各地,多处建造佛塔。

贞观年间,风调雨顺,百姓富足。尉迟敬德出京南巡。一路上筹资建塔多处。在平原县城北建造佛塔之后,顺官道南下,过腰站镇,进入高唐县境。来到梁村,被那一望无垠的良田沃土所诱,被那纯朴忠厚的民情所感,认定此处便是一方洁净圣土,是建造寺庙的宝地。于是就地边化缘边兴工建寺造塔。不久,化缘范围延扩至高唐城内。城内的众多商铺大户、官宦贵族在施舍的同时,提出在城内大觉寺也建一座与梁村塔同样的宝塔,并也请尉迟敬德将军监修。迫于筹资的需要,尉迟敬德应允建塔要求,并将修建大觉寺塔的工程与梁村塔的修建合并同时进行。

因大觉寺的修建并非尉迟敬德的自发自愿,虽然两塔同时施工,但能工巧匠多集于梁村,优质建材先满足梁村需要。所以,建成后的两塔外观完全一致,但大觉寺比梁村塔矮了一截,瘦了一圈。建筑质量较差。所以道光九年微侧,二十一年便倒塌了。

梁村塔与大觉寺塔是姊妹塔的传说很广。大觉寺的塔为嫂子,梁村的塔为小姑子,故亦称姑嫂塔。两塔同时开工,经三年施工,近于竣工时,工匠发现只有一个塔刹(塔帽)的材料。因重新烧制塔顶专用瓦料时时日太久,故在嫂子塔顶先修成塔刹。梁村小姑子咜便成了无刹塔。

小姑子生性奸诈,从不吃亏,便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间,招来平素要好的伙伴,七手八脚地将嫂子塔的“塔刹”强抢硬搬地弄到梁村塔上去。自此,梁村塔再不怕风推雨浇、地震山摇了。牢牢地矗立在高唐梁村,俯视着鲁西平原的自然进化和人类演变。大觉寺的嫂子塔,上无塔刹,一遇到风雨便砖动身抖,自建成以来,不得不多次维修。直到明朝嘉庆举人梁公奭加宝瓶封顶后方有塔刹。但因多年无刹已造成的隐患使宝塔寿命大减,于道光九年塔斜,二十一年塔倾。

大觉寺塔倒多年,小姑欺嫂的 故事却久传不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拨款对梁村塔进行维修。1986年拨款加固塔基;2001年,对塔体进行大手式的维修。遗憾的是没有修旧如归,而是少了两层,外观像是宋塔了。但高度没减,威严尚在,“古塔浴晨曦”的景观未受影响。

圣殿显灵

高唐文庙,亦称孔庙。宋时高唐的文庙不在城内,而在城东十里园附近。后晋末,契丹入中原,有以孔氏家族北迁,后周时,该孔氏又南归,欲回故里。路过城东十里园时,因爱其风土,便于高唐城东寄居下来,今张庄乡的孔氏家族便是该家后裔。他们安家之后,修孔庙,塑孔像,其后便在孔庙办学。宋末孔庙倾倒。

到元朝至元年间,选址在县城中心鼓楼西北侧重建文庙。初名文昌宫,改名启圣祠,人们俗称孔庙或文庙。是供奉圣人孔子的地方。经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和乾隆七年(1742年)多次重新扩建。最后形成较标准的县级文庙规模。南有灵星门进院,迎门有半圆形泮池,过得池上拱桥,便至正有大殿、旁有廊坊的供奉大院。正殿供有孔子灵位,东西廊供有七十二贤及本县去世之著名学士牌位。院后还有配院培房。正殿就是现存的这座孔庙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歇山式建筑。顶部正脊前后以灰瓦为底,中间以黄绿色玻璃瓦各砌出三个菱形图案。檐下斗拱,四出挑角,美观大方,原来的东西厢房各有前厦,内无隔墙,五间相通。灵星门、廊坊、正殿所有墙体均着红色,太阳一照,四面对映,反复回射,满院彤红。离庙远观,单色外溢,故称此为“灵光环庙”,亦谓“圣殿环灵光”。

这圣殿真的有灵光是指它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清末以后,学堂逐渐替代私塾。文庙便成了高唐县第一所洋学堂——文庙小学。此后较长一个历史阶段,文庙成了高唐人才的摇篮、栋梁的苗圃。高唐的名人均从此走向社会,当代图画大师李苦禅就曾在此读书。

光阴荏苒,文庙在天灾人祸中倾圮。后只剩下这一座大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两次拨专款对其维修。正脊、垂脊、脊全部更新。正面恢复了通天木格式门窗。使这座古建筑,显出了原有的古朴庄重面貌。2002年被聊城市政府定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高唐县政府立碑喻众。

最具保护价值的是原立于大殿前的“大观八行碑”。碑高二点二八米,宽一米,厚零点一二米。此碑为宋代大观年间立于城东十里园原孔庙之殿前。蔡京提碑额为“大观圣作之碑”。碑文是书字博士李时雍奉旨摹写的。瘦金体楷书。其碑文内容讲述了诸士应由的孝、悌、忠、和、睦、娴、仁、恤等八种行为。元朝至元七年高唐城内修建文庙之后,此碑即移之城内大殿之前。明景泰元年因碑之趺石淹没且毁,以西郊闲置趺石匹配,胜其原美。这通圣作之碑于1958年躲过了充当石灰岩烧制石灰的火炼之灾,却没有被“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饶恕,被“红卫兵”推倒、砸断。其后又因保护失当,除身断三截外,其碑面剥脱甚重,字迹能辨者不足一半,已由县博物馆保存。

鱼丘山的传说

690年,武则天称帝功唐为周,因此她非常忌讳“唐”字。于693年(武周长寿二年)改高唐县为崇武县,崇拜武则天嘛!中宗李显复唐后,于705年(神龙元年)复名高唐县;908年(后梁开平二年),皇帝朱温,又名朱晃,因“晃”与“唐”同韵,改高唐县为“鱼丘”县。到924年,后唐替代了后梁,才恢复高唐县名,改称“鱼丘”县,是因城东有土山,形状像鱼,称鱼邱,故县借山名称鱼丘县。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鱼丘山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了。直到2002年,县政府投资1300万人民币深挖、疏浚东南湖,将44万立方米废渣、弃土按设计在湖之东南畔堆积成连亘的五个土山丘,最高者为21.7米。其势东高较陡,西坡较缓,宛若刚从湖中跳出的几条鲤鱼,恰成史记的恢复。2005年又在最大的两座土上修建了挑角仿古亭,给这鱼丘山增添了秀气和灵气。

如逢盛夏的过午,西方雨过天欲晴,东方积云正行雨,东半天必然出现弓顶头上、两端插天际的气势磅礴的彩虹,绝像东开的天之龙门。此时再看龙门之下的鱼丘:雨后植被一新,丘之间轮廓相界分明,极似几条弓腰展鳍神情自信的大鲤鱼,正欲离地而飞,跃向“龙门”。

逢遇此景,人们便齐聚鱼丘之西,边观边大喊大叫曰:“鲤鱼跳龙门了!”“这是飞黄腾达、官运亨通的象征”。不管口中说什么,不论心里何期盼,均为主观遐想。只有眼观的实景是客观的,真实的,无比的美丽动人。

牛城的传说

相传唐代以前,因黄河决口,(当时的黄河流向是从当时高唐西边,现在的清平镇流过)将地处河畔的高唐县城池冲为平地。当时,县官奏明皇帝下令在原址重建城池。于是,招来众多能工巧匠,备下各种建筑材料,便动工了。砌筑一天,城墙立起近人高。第二天黎明时分,人们发现筑起的城墙全部倒塌。县官下令重砌,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县官命令守营军士整夜看护,如有失职,定要严惩。军士不敢怠慢,睁大眼睛死盯着砌好的城墙。夜深人静之后,只见一头小黄牛突然出现,那小牛像喝醉酒一样或高或低或左或右地用两角抵那城墙,沿新修城墙转了一圈,城墙便全部倒塌。随后小牛不见了,军士们立即向县官报告,县官下令第二天照样重砌城墙,夜里亲率兵马捉拿小牛。

第二天夜幕降临,县官带领人马,手持绳索、棍棒,悄悄埋伏在城墙附近。子时刚过,小牛照样出现了,埋伏在一旁的人马便吆喝着蜂拥而上。可是小牛却边跑边用角触顶城墙城,将城墙全部抵平后,小牛径直往西跑去,县官马队借明亮的月光跟在后面紧追不舍。大约跑了四五十里路,因小牛抵墙费力过大,张着嘴直喘气,看样子是口渴的厉害。往南一望,有一个小院落,小牛进院在水缸里喝了几口水,又继续往西跑,马队赶到,发现小牛喝水的地方是一个酱菜铺。继续往西追,小牛又跑出了两箭之地,这时,眼前有一湾坑,小牛便扑通一声跳进了水湾里。

马队看到小牛跳入湾内后再没出来,且死不见尸,活不见牛,急向县官报告。县官当时便决定,县城就建在此地,从此建筑工程进展顺利,一座漂亮的城池很快建起来了。为了敬奉神牛,把城池形状修成了牛形。东门为扭头门,也叫牛头门;东门外有两条道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当作两只牛角。西门外有向西南、西北的两条道,说是牛尾巴上下摆动。小牛跳入的那个湾,人们就叫它“鸣犊河”。

按(据考证的意思):从古代县志上留存下来的地图看,当时的高唐确是有两条河从县城旁流过,西边是黄河,东边是鸣犊河。

牛城只是传说,高唐古城建设中的“四怪”却是事实,即:“北门不开无北街,北关设在东门外,水不护城城护水,城内无有十字街”。

高唐县城,唐朝时是土城,城内衙署、大觉寺、三清观等先后建成。元朝建文庙,明朝改砖城,修钟鼓楼,清朝修城门楼,塞北门,这一千多年的城池建设和居民建房均从城墙内取土。于是,城内逐渐形成大片洼坑地,人们称其为城圈,积水时便称城圈湖。分别由东北湖、西北湖、东南湖、西南湖组成,城内北面大于路面。春天因潜水蒸发,北城圈地表形成厚度过寸的芒硝晶体,白茫茫一片,阳光反射,不敢睁眼,走过其上,留下深深的脚印,人们将此拟称为“六月雪”。1958年,注入黄水,开始养鱼。四湖水面终年不枯。后因城墙不存,故称圈便失掉特指含义,故将城圈湖改称为鱼丘湖。

花姑的传说

过去有金高唐、银夏津的说法。金高唐的称谓,源于明末清初。多了一个“金”字,高唐便闻名遐迩。这“金”字是由植棉获利所得来的。

高唐的种植棉业,不是由黄道婆在元朝贞观年间自崖州经闽广带入上海,然后北延而到高唐的。而是由印度经新疆塔丝绸之路从西而来。且早于黄道婆棉业一个朝代。国史谈棉业只言黄道婆,这是不公正的。

高唐的植棉业始于宋,延于元,兴于明,盛于清。宋朝时,高唐已有植棉业,且能纺纱织布。可从已发掘的及《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中找到根据。元朝时,棉业已经过了引入、试种、适应、改进、获益、推广的历史漫长阶段,是多年生木质棉花,在高唐县成了一年生早熟品种,而且已有大面积种植。到了明朝,高唐的棉农在耕种、管理、收藏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植棉面积迅速扩大,棉花产量、质量亦快速提高。《高唐州志》对其有“棉为高唐之恒产”、“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的记载。高唐上交农业税,棉花比重也逐年加大。棉农富了,生活提高了,引起夏津、恩县、平原……等邻县人们的羡慕,便纷纷来高唐学种棉花。其中夏津植棉业发展较快,因此,便产生了“金高唐、银夏津”的誉称。

高唐过去有花姑节,花姑节起源于高唐有关花姑的传说。

很早以前高唐是个很荒芜的地方,有一年的正月—十八的晚上,一位刚满18岁的仙女乘一朵祥云而来,降在高唐城郊的.一段荒地中,她当夜用棉柴修起房屋,造山家俱,修好厂围栅,第二天,人们见到一个院落突然山现在荒草蒿蓬之间,并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忙碌,很快就有附近村姑少妇相访,见姑娘所穿衣服非丝非麻,柔软、舒服,有自然美感,后知是棉纱所织,单线所织者,轻薄飘逸,为裙为带,合股线所织者,挺括无皱,做裤做褂;双经纬所织者,硬而不板,绣披肩、裁腰带。其价值低于丝麻,工艺又便于丝麻的抽制。于是众人纷纷向姑娘求教。姑娘就教人们学种棉花,棉花收成之后,她又教导人们纺织。姑娘便成了当地人种棉纺织的老师。人们尊敬地称她为“花姑”。从此高唐有了种棉之业,弹花、纺纱,上机织布,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了“金高唐”之称。

花姑去世时,有仙乐在高空悠扬,由于人们对花姑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人们把仙姑降临的那天,也就是正月二十八日,定为“花姑节”,有庙宇供奉。正月二十八,人们就到花姑庙供奉香火,以祈求来年种植棉花时有一个好收成。

高唐县除有花姑庙若干处外,还于城郊八腊庙中的八座神像一侧塑有花姑神像。自元朝始,每年正月二十八日,在八腊庙赶庙会。除祭祀花姑神外,还购置生产用具,交易农副产品。此庙会是高唐周边一带的盛会,—直延续到1945年。现在,花姑庙虽已不存在,但人们在每年的正月二十八仍要焚香纸,摆供品,在自家庭院中望天祭祀。那句“收花不收花,要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流传。

在历史上,高唐有“货以木棉,甲于天下”之说。 明代,棉花已成为朝廷向当地农民征收的主要实物: 清朝,棉花种植又有发展,棉花进一步繁荣,在城南 大觉寺周围形成堆玉铺雪的的大棉花市场,曾成为当时 高唐八景之一。

清康熙年间,邓汉议作《秋成棉市》诗:“秋村棉絮落纷纷,入市千堆映夕曛。门比峨嵋山后雪,多于宏景岭头云。用添上女三冬足,功报耕耘一岁勤。纺织有声能不断,弦歌何必满城闻。”

高唐县除有独建的花姑庙若干座外,还于西城郊八蜡庙的八座神像一侧塑有花姑神像。自明朝始每年的正月二十八日,在八蜡庙赶庙会。除祭祀花姑神外,还购置生产用具,交流农副产品,是高唐、恩城、夏津、武城一带的盛会,此庙会一直延续到1945年。

水牢困铁牛

相传,唐初疏浚护城河时,在县城西门向南十数丈处,清淤下挖不足三尺,便听得一声雷似臣响,爆出口粗如盆的喷泉,水柱射天,高过三丈,清澈廿冽,冲涌不绝。人们以为这不尽的大量泉水,一定来自大海,故称其为海眼。所出之水顺护城河北泻,三个时辰,围成一圈的护城河积水已满。泉水仍照涌不减,护城河水却不外溢。原来在西城门以北,正对石坊院的护城河底,出现一漏水地穴,口径如同海眼,泉水由此泄入地下。相对的水面上形成一漏斗状水窝,快速旋转着,呼啸着,任凭水面有柴棒杂物漂过,也便吸了进去。人们以为这永不满溢的泻水洞定通地宫或龙宫,故称其为宫漏。

所漏大量泉水流向何处?

原来,大觉寺正殿之下有一涵洞,高能容人,北向经城圈下出城,北延数里,据传与梁村塔地宫相通,无人敢探其险,故不知其尽头事。宫漏之水沿地下暗道冲入这一涵洞,向北流去了。海眼之水从唐朝喷涌到宋朝。徽宗统治天下时,高唐知府是当朝高太尉的堂弟高廉,高廉想在靠近城圈的县衙围墙内打一生活用水井,不慎打在有暗流的涵洞上。只好将井中的暗流出入口用铁箅子封好,改做地牢了,牢中流水过膝,故亦称水牢。《水浒传》的黑旋风李逵就曾困在这个水牢中。

黑旋风如何困在了高廉的地牢?对此,《水浒传》中有记载。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中写道:“李逵打死殷天锡为柴进惹下祸端。高廉派二百余人,各执刀杖枪棒,围住柴皇城家……缚住了柴进,绑到州衙内。驱翻在厅前阶下,把柴进打的皮开肉绽……取出了一面二十五斤的死囚枷钉了,发下牢里监收。”在第五十四回中写道:为救柴进,宋江率军打败高廉官兵,“已知杀了高廉,收军近高唐州城内,且去大牢中救出柴大官人来。”先后救出“三五十个罪囚”、“柴皇城一家老小”和“沧州提捉到柴进一家老小”,“数中只不见柴大官人一个。”后听当牢节级蔺仁说:“高廉要取柴进出来施刑……小人不忍下手……回称柴进已死·…昨天引柴进去后面枯井边,开了枷锁,推放里面躲避,如今不知存亡。”“宋江听罢,慌忙着蔺仁引入。直到后牢枯井边望时,见里而黑洞洞地,不知深浅。往里面叫时,哪得人应。把索子放下去时,约有八九丈深……宋江垂泪。吴学究道:“元帅且休烦恼。谁人敢下去探看一遭……”话犹未了,转过黑旋风李逵来,大叫道:“等俺下去。”宋江道:“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口正宜报本。’李逵笑道:‘我下去不怕,你们莫割断了绳索。’ ……接长索头,拉起架子……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手拿两柄板斧,坐在箩筐里,放下井里去……去井底下摸时,摸着一堆骸骨,又去这边摸时,湿漉漉的,四边却宽,一摸摸着一个人,做一堆儿蹲在水坑里。李逵叫一声‘柴大官人!’哪里见动,把手去摸时,只觉口内微微声唤。李逵道:‘谢天划地,恁地时,还有救哩!’……把柴大官人抱进箩筐里……到上面众人看了大喜。宋江见柴进头破额裂,两腿皮肉打烂,眼目略开又闭。宋江心中甚是凄惨。”

至此,施耐庵因塑造人物的需要,要维护宋江等人的英雄形象,不敢把将李逵遗忘井下的情节写进《水浒传》。致使这真实的故事不得不离开线装文学,转入口头文学,世代传递下来。

宋江眼见柴进三魂出窍,命系一丝,哪容怠慢,立叫请医师调治。急令众人把柴进抬上车,将柴姓两家老小并府库财帛及高廉所有家私,尽数装载二十余辆车子,匆匆离了高唐州,急急回梁山大寨去。

柴进提得井口时,黑旋风李逵便在井下发喊大叫,怎奈井上众人见到柴进,又惊又喜又担心。呼叫忙乱混成一片,早盖过了井下的声响。李逵耐着性子,等了半天,不见有绳索放下,侧耳听时,一时杂声全息。发喊一阵,没有回应。便高声叫道:“井上甚鸟东西!不放下绳索提俺,待俺出得井去,看哪个鸟人能吃俺三斧头!”边发喊边敲击井壁。嗓子哑了,拳头疼了,全不抵事,才知扑上已无人在。井下一片漆黑,哪晓昼夜交替,李逵只是蹲依了斧柄发闷气。

宋江一拨人马,前怕官军截路,后怕敌人追杀,胆战心惊,一路快行。眼前就到大寨了,悬在嗓口的心开始落下了。这叫吴用突然以掌猛击自己前额,同时大喊一声:“不好!”惊得众人停步,军师接道:“铁牛还在井下!”这一声喊怎了得,恍然大悟乱了营。宋江从马上翻滚而下,话不答理直是摇头跺脚,欲驳马杀回高唐州。吴用转过来劝道:“柴大官人尚未脱险,东昌、冠州官军闻讯定已开赴高唐去援,这时回高唐,岂不自投罗网!后果是铁牛救不得,柴大官人不被人杀也被折弄死。’’ 随叫朱仝、秦明两头领附耳过来,如此这般一番低语后!,朱仝挑一精壮军汉秦明却折腾半天才找到一个根发不生的秃头军汉后,四人同时徒步离队。大队人马回了大寨不提。

第二天中午过后,朱仝、秦明二人,长衫礼帽穿戴着,跟在货车后面,扮做行商;两个军汉五短衣衫,扮作脚夫,各推一辆独轮小车,每车左右各装一筐红枣,分别走在行商之前。四人两车,沿高唐城西门外的护城河旁大道由南而北行走着。那位精壮军汉一边走一边哼起小调:“秃秃秃,夜明珠,省灯油,省蜡烛,不用花钱买木梳……”这军汉未及唱完,推车在前的秃头军汉先是脸颊红,接着头皮紫,眼看就到宫漏处了,便将推车用力一蹲放在护城河边,急回转身去打另一个推车汉,口中喊到:“爷便是头上根毛没有的秃子,今天让你知道马王爷三只眼!”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秃头军汉飞起一脚向那军汉踢来。虽然是假戏,却有几分真演了。对方轻移一步躲过,那秃头军汉用力过猛,一脚踢在后面车的枣筐上。只见车子晃了一下,倾进护城河。秃头好象气消了些,怎奈另一军汉不依不饶,抢过一步,将秃头军汉的头巾扯下,露出了秃头,果然根发无生,又滑又亮,光芒四射,然后那位精壮军汉又将秃头的货车也推进护城河。霎时,红枣浮满水面,随水漂向宫漏处,众枣在旋涡中急转后投入水中。两位商人惊叫不已,厉声斥责脚丈。两个脚夫手忙脚乱,跳入水中抓着车把,拦在宫漏下方,眼见着红枣全部没入后,才挣扎到岸上。此时两个行商站在一起,两个脚夫立场一致。一方说“丢了货”,一力说“命要紧”,四人随大声吵嚷着离开。他们心中却是明白:红枣已随水进入谋划中的流程。

吴用说得正是,宋江督人马离开高唐州不久,东昌、冠州两处官兵齐至高唐,驻守在府衙之内。李逵在井下已不知几日,想来井上已换了主人,不敢做声。井内有流水,渴了喝喝,饿了也便喝喝。肚内咕咕之声由小变大,由短变长,只觉得肠胃的翻动。再次用于捧水时,只觉有物碰手,口中嘟噜道“甚鸟东西!”捏时象干枣,一吃果然,便张开双臂一阵打捞,只恨全身一丝不挂,枣子无处掖放。只能在井底四周的湿地上堆些。直到再也碰不到东西才停了下来。李逵吃着枣了,兴奋不已,生有望了,火气小了。只有在井下等,等。

几天来,为计谋救李逵,大寨中庆柴进上山的筵席也懒得细备。直等得远探报马报告:徽宗将派呼延灼攻打粱山大寨;新任高唐知府将随官军两旬之内到任;东昌、冠洲两处官军

在呼延灼到阵之前务将粮草先行运到。听罢,吴学究笑道:“有了。要在官军未到、东昌和冠州的军丁已撤出高唐的间隙中搭救李逵。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可乘之机。”宋江等听后又合计一番。谋划定准,军众开始行动。

宋江、吴用、林冲、雷横等头领率二十多军汉组成的一彪人马,都是训练精熟之士,各跨战马,星夜悄悄直奔高唐州来。吴用真乃神机妙算,到高唐天将黎明,城内已无一兵一卒,官军半个时辰前刚刚拔营离去。二十多人很快来到枯井口,宋江低声向口:“铁牛,铁牛!”李逵听公明哥哥在呼唤,便一拨爬起发喊:“公明哥哥快快救我!困煞我也!”军汉放下绳索,李逵缠在腰间,喊声“起!”不一会儿铁牛被拉到井半腰。突然李逵将绳索抖动喊到:“停下,快停下!放我下去,放我下去!”宋江认定铁牛在使性子,便急切地劝道:“我们只顾柴大官人,他性命危急,因此忘了你,休怪!我这里赔礼了。”铁牛忙解释道:“误会!我只激动,一心赶快出去,把双斧遗落在井中,让我去取。”军汉依了。待上得井来时,只见这黑旋风双眼不敢睁开,赤条条一身黄泥,头发散乱,满脸憔悴。宋江看了甚是心疼,一把将他抱在怀中,口中道歉,眼中泪流,随脱下长衫披在铁牛身上。李逵擦拭着宋江的泪水道:“一切都好了,流甚鸟泪!快走!”一干人马疾风似的离了高唐州奔去大寨。

这段经历虽然没被写进《水浒传》,但高唐众生祟爱英雄,爱屋及乌,把困过李逵的枯井保存了下来,都叫它“李逵井”。白驹过隙,经千年演变,高廉的府衙早已不存,大牢也无踪影,只有李逵井还证人似的蹲在鱼邱湖的南岸,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它肺腑之中的故事。

加入咱聊城草根自己的生活圈子

招商热线:400-116-9096
投资指南

... 更多

投资粱子湖
  •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

    立即咨询
  • 企业政策

    企业政策

    立即咨询
  • 厂房仓库

    厂房仓库

    立即咨询
  • 写字楼租售

    写字楼租售

    立即咨询
  • 资金扶持

    资金扶持

    立即咨询
  •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

    立即咨询
  •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
    友情链接:

    华容区招商引资招商网    鄂城区招商引资招商网    鄂州产业扶持政策

    粱子湖土地出租出售     粱子湖厂房出租出售     粱子湖仓库出租出售     粱子湖写字楼出租出售

    粱子湖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

    您好,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工业用地、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也可直接拨打400-116-9096,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

    电话咨询
    400-116-9096

    客服咨询

  • 注册公司政策
  • 土地厂房咨询
  • 资金扶持咨询
  • 其他相关咨询